地裂天崩——地震预测之路(2006.9)


央视国际 www.cctv.com  2006年10月11日 16:09 来源:CCTV.com

  艰难起步

  1966年3月9日,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的汪成民立即被急召赴邢台震区,从事地震预报研究。不久,地下水研究专家汪成民开始担任京津唐地震监测小组的组长。

   这一次,汪成民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,来到靠近邢台地震震中区的隆尧县牛家桥。他一进入灾区就被眼前的奇情怪景惊呆了:地面上布满了金字塔形大小不一的土 堆,每个土堆中间都有一个眼正大量往外喷水,喷出的水柱有一二十公厘米高。汪成民虽然是学水文地质学的,并在苏联呆了很多年,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奇怪的 现象。





   这种喷砂冒水的异常现象,实际上是地下岩石错动造成的,通常在震前或震后都会出现。然而由于这类异常的区域和面积非常大,因此很难成为准确预报地震的依 据。通过调查发现,地震之前在地震区域周围都会出现一些奇异的现象,这些现象被称为地震前兆异常。然而这些异常现象千奇百怪,无所不有。到底怎样区分什么 是真正的地震前兆异常,什么是自然现象呢?专业人员和群众一起经过不断摸索,发明了很多土制仪器和观测手段。比如用于观测地下电流变化的土地电仪,用于观 测地面倾斜的观测仪,以及用于观测地下水变化的水氡观测仪等。这些土仪器在地震研究中都发挥了作用。

   但由于技术不过关,有些自制的土仪器也闹出不少笑话。有的土仪器反应过于灵敏经常令人感到尴尬。比如,地应力测定仪应该放在地上才能测量,但把它放到树 上,只要有一点干扰它也会反映出来。这样的干扰多了以后,地震队员们渐意识到,预报地震,需要找到一种高效、可靠、准确的预报方法。于是,如何解决干扰, 保证测量仪器的稳定性,便成为困扰地震预报几十年的难题。

  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地域性,预报地震需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。通过动员,群众都发动起来了,人们发明了靠肉眼观察动物行为异常的宏观观测法。可以说,自从邢台地震以后,一场群测群防预报地震的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。

   地震队员们发现,3月8日大地震后,随之而来的余震很多,但突然有一天却明显减少了。同时一些从野外调查回来的队员反映,他们晚上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些耗 子乱窜乱跑,这些现象会不会预示着将要有大的地震发生呢?当时正好有一支参加救灾的部队驻在附近,当地震队员们讨论时,被部队的一位参谋听到了。这位参谋 向部队领导作了汇报,部队立即下达救援命令。然而,当大量军人赶到预报地点,却久等不见地震发生。





  像这样失败的预报还有很多,但是,这些失败本身却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:一个错误的地震预报,其后果如同地震一样,也许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。因此,在后来的地震预报工作中,反复落实异常情况成为保证预报成功的重要手段。

  实际上,要能够准确地预报地震实在太难了,地底下到底是什么,又发生了什么?因为一切都看不见摸不着,很多时候是属于经验性的,所以预报的成功率是很低。

  3月8日大震之后,震情依然没有好转。与此同时又有几拨不怕死的年轻人陆续赶到了震区。

  只有20岁的李志勇负责记录监测预报的数据。经常一发生小震,他就带着地震记录仪赶到现场进行观测。刚刚大学毕业的高旭,负责到宁晋县架台监测。同时向群众进行地震科普宣传教育,稳定人心。

  3月22日,高旭正走乡穿村考察地震造成的破坏情况,下午4点19分,当他来到一个村庄时,最大的一次7.2级的余震突然爆发了,震中就在耿庄桥。

  置身于地震中的人犹如一粒灰尘般渺小,这次大余震发生时,只见大地就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滚来滚去,树几乎摆到了地平线。李志勇在大地的晃动中,看到周围地下冒水、冒沙,水哗哗地流出来。

  摔倒在地的高旭站起来后,看见稻田里全是裂缝,到处在喷沙、冒水,公路也都裂开了,有一辆马车的4个轱辘陷了进去,拉车的马陷在大裂缝里无论如何挣扎也出不来。





   3月22日大地震后,一连几个晚上,都有几位老大娘坐在地震考察队的帐篷门前。一开始队员们还以为她们是想借帐篷灯光做点什么,后来一问,她们说是来看 你们晚上走不走。并且还说:22号大地震的前两天你们走了两个专家。你们晚不走,早不走,你们前脚一走,后面就来了大地震。还说你们迟不来,早不来,你们 一来,我们这儿就发生了地震。

   工作中这种无意巧合,在群众的眼中却成为预报地震的凭据。那么,眼前发生的一些异常现象难道仅仅是巧合吗?李凤杰经过反复思索惊奇地发现:3月20日, 曾有一组小震群出现在耿庄桥东北部,到了3月22日,就发生了7.2级大余震,这次大震的震中区恰恰是两天前出现小震群的耿庄桥东北部。那么,20日的小 震群和22日的大震之间如果不是巧合,就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。

  考察队隐隐约约地感到:先是发生密集的小震群,然后平静下来,最后突然发生大地震,这会不会是一种规律呢?虽然引起了注意,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感觉,还无法依据它进行预报。

  26日零点到10点,他们监测到一组六七次小震。但从11点后一直到晚上,却一次小震也没有出现过。

  奇怪的小震群再次出现后,却是异常可怕的平静,这一现象使队员们开始紧张起来,大家都预感到在这可怕的平静后面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。





   事不疑迟,李凤杰迅速会商:首先有一个震向比较特殊的小震在附近发生了。其次,原来不太常见的老鼠突然多起来了,第三,附近及其他地方河沟的水涨起来 了。第四,当晚8点40分地磁台出现了电磁波的干扰。大家认为,如果这些异常现象只是孤立地存在,并不足虑。然而,这些异常现象大量同时出现,一定对应着 一个潜藏的危险。所以判断最近将会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。

  但是,万一预报不准确,就会引起群众的慌乱和外逃,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,这可是谁也负不起的责任啊!在任何地区,任何国家,地震预报的发出都不属于个人行为,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承担得起预报错误所造成的后果。

  于是,会商仍然在精推细敲中继续,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,这是地震预报中最难抉择的时刻。当指针指向23点时,大家终于形成了一致意见,一致通过决定发布预报。





  李凤杰立即向北京中国科学院指挥中心报告:邢台地区最近将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强烈地震。指挥中心向他询问理由,结果李凤杰还没有列举完毕,地震就如期发生了。

  密集——平静———大震,这一地震规律的发现,在后来大震频发的10年间对地震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而“一致通过”也从此成为地震预报的一个必要条件。    邢台地震死亡8千余人,伤3万8千余人,波及100多个县市。因此被称为巨大的灾难。这次巨灾的发生,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10年地震灾难的序幕。同时, 也成为中国地震预报开始的标志。此后,我国各地研究地震的人源源不断赶到邢台,感受地震,研究地震。他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至今依然坚守在这片脆弱而 颤抖的大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