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ank's Blog
最近放假了,一个人呆在家里,一连几天无法上网,手机懒得开,一直到后来在老师家里不补习语文时才又和同学们见面。过了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。
在这种很少与人交流的环境中,我可以暂时放开我的思绪,不思考眼前的人和事,而像庄子一样,静坐冥想,将思绪汇入久远的历史长河,让精神在混沌一片的外宇宙自由飞翔。
最近出现在我的视野中的是吴刚——一个中国经典的神话人物。为什么他会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呢?为什么我会思考关于他的问题呢?很简单——我做到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阅读。
阅读的文章是贾平凹写的,谈论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生的关系。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愉快和悲伤、得意和失意是交替出现,两极相通,如同一个个轮回。作者拿吴刚来作比喻,愉快和悲伤就如同月桂树不停的出现,而吴刚要不停的砍掉它们,以防他们再长出来。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,忽然联想到:吴刚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——每天上班的人天天处理掉手头的工作才能够休息;老师每天处理掉学生交的作业;学生处理掉他们的作业……总之,每个人都有要处理的事情,如果他不处理掉,那他的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。其实,人类一直以来都像吴刚一样工作,千年不变。我们就好像被捆绑在不断转动的机器上不停的消耗,一直到死亡。(这个观点是不对的,事物是波浪式的前进,螺旋型的上升的,形式上的相同,但是内容是不一样的,这是宿命论的观点,难道人们每天的劳作是没有意义的吗?)
其实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一个生物。社会也有他自己的心跳和新陈代谢。而我们,就是社会的细胞,每一天的在被消耗。这样的消耗(不仅仅是消耗吧!还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,有所进步吧!)不仅体现在身体上,也同时体现在心智上。许多人一生从事一个职业,到死都是如此。有的人连续三,四十年在同样的办公室,同一个座位上工作。如此一来,这个人所接触到的事物就一天天变少(为什么在同一个位置上接触得人和事就会减少呢?没有逻辑关系啊。)有人说:啊,不对啊,现在我们的通讯发达了,我们可以立刻知道现在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情。这句话只能说是大致上没有错。但是,有一点他却忘记了,他只能从一个角度,一次,以一种观点片面的了解这些事情了。有时候,这些事情就僵化成了报纸上的一张图片。有时候,这件事就被定格为电视机上的一个模糊的画面。这些图片、画面被保存在脑中,经过时间、记忆的侵蚀之后,它们就变得模糊不堪,甚至被彻底遗忘。于是,一个人越来越少的接触新的事物,越来越少的获取新的知识,同时也越来越少思考新的事物,更不用谈探究世界的规律和本原,从更广阔、更怪异、更超脱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和宇宙。(整个推理过程都是不符合逻辑的,没有道理的)
在这个社会生物体中,有的细胞早早就衰老,被替换掉了。有的细胞却能够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力。这是为什么呢?一个原本鲜活的、生动的、充满活力的、能够创造和毁灭一切的、具有一切潜力的智慧生物就被社会和僵化的生活、固定成了一个死气沉沉,大脑迟钝,整天如同机器一般活着的人,就如同吴刚,他虽然是一个神话人物,那他和一柄斧子有什么区别呢?我想我已经开始陷入这样的状态了。(那么,人应该怎么活着呢?你没有回答,有破就应该有立)
虽然,这个观点,已经被许多人提及过了。为什么我又有了强烈的感受呢?因为我家最近安装了卫星电视。同时,我也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不少国外的同龄人,一连每天都聊天到很晚。这两件事情看似没有什么大的关联。他们有相同的本质——我同时获得两种迅速获取信息的媒介。在安装了卫星电视之后,我收看BBC/CNN/FOX NEWs 等等国外的新闻台,获取了比平时5-6倍的信息。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新闻,也让我了解到了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在想些什么,关心什么,他们的意识形态是怎么样的。通过线上语音聊天,我第一次感受到地球是如此的神奇——我居然通过网络和一个远在九千多公里之外,跨越半个地球的同龄人聊天,并且更神奇的是——我们居然在不同的时区,她似乎在和一个“未来”的人说话。
回过来,这些是那些经伦世务(经伦世务的人,着眼于全球的经济变化,如何不知?)(这个观点是可以写的,但是要着眼于提高生活的质量,人生的目的是开阔眼界,进行思考来谈)的人能够像得到的吗?那些震天埋头苦干的工作狂人会有这样开阔的眼界吗?我想不会,只有热爱思考,热爱接触一切新事物的,热爱创新的人们才有机会感受到这些。教学相长,读书和了解外面的知识是相互促进的。我们不能死读书,而应该在读书之余,多了解外面的世界,充实自己。
感谢先进的现代媒体,他们是我们生活的解冻剂和润滑油,他让我们不至于封闭、僵化,独自深陷于各种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的境地之中。有时候,当你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,应该从这个二维的平面世界中跳出来,站在三维世界里俯视这个问题,问题就会好解决的多,而不是像吴刚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,麻木的砍树,他应该停下来,发个短信给外国的同行,看看他们是怎么砍的?还在不在砍?还有必要砍吗?再决定后一步的作为。
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今社会的通讯优势,加强与全世界人民的文化、技术交流,使我们国家和个人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。
姚 远
二〇〇五年二月十七日星期四